【“時代楷模”風采】于軍紅:務實拼搏履使命 創新提效建新功

安全是基石,必須牢牢把握安全運行的局面。對此,于軍紅提出了“超長周期安全運行常態化”的新目標。對于這個新名詞,有人提出,電力系統24小時連續運行,實現超長周期安全運行常態化談何容易?面對疑慮,于軍紅堅定地表示:“安全運行是我們的職責與使命,只要做到危險點的可防可控及操作的規范化、標準化,就一定能實現超長周期安全運行常態化。”
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于軍紅與全體運行人員集思廣益、群策群力,制定出了一套可行性方案——從完善管理制度、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、改善現場工作環境、加強督查監護等多角度全方位擬定了整改措施——
創新制作了“工作票辦理、執行流程”展板并上墻公示,統一了工作票辦理方式方法,提高了工作票辦理質量和效率,使運行人員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設備優化調整中。
創新配備了操作記錄儀,完善了《操作全流程管理制度》,推行操作前風險預控辨識、現場分級監護等一系列措施,有效保障了操作過程規范化、流程化,使運行人員各項操作逐漸精準、統一。2019年,運行部共執行操作任務7973項,均精準完成,確保了運行操作的安全進行。
創新創建了SIS系統事故預想平臺,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及成果共享,最大程度發揮了事故預想作用。目前,SIS平臺已存儲各類事故預想220余個,形成了寶貴的資源財富。
通過在生產崗位上實行“手機集中管控制度”,使運行人員心無旁騖地聚焦生產。
隨著一項項制度的有效實施,企業安全生產基礎不斷夯實,徹底杜絕了因操作失誤造成的異常事件發生,成功開創了運行一線“超長周期安全生產常態化”局面。
安全局面穩定后,于軍紅又迅速組織運行人員利用精益生產理念,緊盯KPI、OKR等生產指標,對發電機組各個生產環節進行審視、梳理,按照公司部署成立了精益改善小組,持續創新優化運行方式、開發運行新技術——
創新優化不同工況下凝結水母管壓力運行曲線,降低了凝泵電耗。
修正主汽壓力與機組負荷的對應曲線,優化不同工況下的給水泵運行方式,降低給水泵電耗。
提升供熱首站換熱效率,在維持原供暖溫度的基礎上,每小時降低供暖汽耗21噸。
一次次突破、一次次創新,不僅降低了發電成本,更加激發了運行人員創新創效的熱情。于軍紅及時將技術攻關過程中取得的經驗進行匯總、推廣,全員積極參與到優化發電機組安全經濟運行的調整中。2019年,運行部累計完成微小改善160余個,精益改善項目50余個,節約發電成本450余萬元。運行一線圍繞技術難題克難攻堅蔚然成風,運行人員業務技能不斷提高,發電機組安全性、經濟性持續提升。
過硬的本領和技能,是一個團隊干好本職、成就事業的關鍵,而實戰將直接助力團隊技能的持續提升。在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的同時,于軍紅將目光瞄向了影響發電成本的“硬骨頭”——經濟煤種摻燒。于軍紅深知,實施經濟煤種摻燒是公司的戰略目標,必須將它攻克!于是,他組織技術骨干針對火電廠經濟煤種摻燒技術展開攻關。為突破行業技術瓶頸,于軍紅帶領技術團隊從提升入爐煤質摻配均勻性、優化燃燒系統等措施入手,在不斷鉆研、實踐、總結的循環推進中,摻燒比例從最初的30%逐步提升到40%、50%。通過持續改進,技術人員的調整經驗逐漸豐富,經濟煤種摻燒技術不斷成熟。今年5月份,摻燒比例已達到60%,累計降低發電成本5000余萬元。

于軍紅(右三)與技術人員進行燃煤摻燒技術討論
雄關漫道真如鐵,而今邁步從頭越。憶往昔,于軍紅十分珍惜自己與團隊在堅持不懈的拼搏中取得的成就,但他更加明白,成績的取得得益于企業大家庭提供的廣闊平臺。他表示,今后將繼續緊跟企業發展步伐,帶領技術人員克難攻堅創新創效,為發電機組多發多供、企業創造更大經濟效益作出更大貢獻。